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站--->品牌營銷欄目--->市場縱橫-->詳細內容
技術與市場如何實現成功對接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2-1-22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——訪海信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李硯泉
一個產品,從初始立項到最終從市場上拿回錢來,才叫一個完整的創(chuàng)新。
畢業(yè)于清華大學無線電專業(yè)的李硯泉1988年到海信工作,1992年海信成立技術中心,他本人同時被安排到技術中心專事產品研發(fā)。技術中心為海信集團取得今天的輝煌立下汗馬功勞,李硯泉本人也經過市場風雨的洗禮,總結了不少技術與市場如何恰當對接的實戰(zhàn)經驗。
談起技術與市場的關系,李硯泉如數家珍。他認為技術—市場鏈條由五個環(huán)節(jié)構成:開發(fā)是一環(huán),開發(fā)到生產的轉換是一環(huán),生產本身是一環(huán),生產到市場銷售是一環(huán),市場又是一環(huán);市場這一環(huán)又由策劃、營銷構成。五個環(huán)節(jié)密切關聯,循環(huán)往復,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。也就是說,一個產品,只有從初始立項到最終從市場上拿回錢來,才叫一個完整的創(chuàng)新。
李硯泉認為技術研發(fā)部門在這個鏈條中所處的位置是整個創(chuàng)新體系的最前端部分,而所有立項全部來自于市場,技術和市場通過立項實現對接。
技術部門要解決的問題,在李硯泉看來,就是根據現在掌握的技術發(fā)展狀態(tài),判斷它下一步應該往哪個方向走。就是說,你要明白自己現在的技術達到什么程度了,而當企業(yè)提出一個設想來,你又能實現到什么程度。
但技術有時會發(fā)生突然性跳躍,比如,彩電行業(yè)突然冒出個純平技術來。對付這種突變,就要靠你在技術開發(fā)和儲備方面的前瞻能力
技術本身的走勢常常令人難以預測。李硯泉說,你今天做十四寸彩電,明天做二十一寸彩電,后天肯定是二十五寸、二十九寸,這個走勢是肯定的;但技術有時會發(fā)生突然性跳躍,比如,彩電行業(yè)突然冒出個純平技術來。對付這種突變,就要靠你在技術開發(fā)和儲備方面的前瞻能力。還說純平技術的出現。就早先的理論講,普通顯象管在尺寸上走到三十八寸時就不能往前再走了。那么你就要判斷,這時肯定要在其他技術上有所突破。突破在哪里呢?一定不是在尺寸上,而是在另外一個不可知的截面上。
李硯泉清楚記得,早年在大學學真空器件時“顯象管不能做成平面的”這樣一個定論幾乎是不容懷疑的。傳統上認為如果顯象管做成平面,帶來的壓力將不可承受。顯然,現在材料問題已經解決了,幾噸重的壓力根本不成問題。他預見到平面顯象管的出現將不可避免,一個巨大的市場將隨之而來。
純平彩電的一炮打響為李硯泉領導的海信技術中心寫下輝煌的一筆:
1997年前后,日本市場剛剛出現純平彩電。李硯泉到日本考察時,東芝正在試制,松下的還沒出來。當時純平電視面臨的問題就是要解決顯象管的技術問題,這是個瓶頸,誰過不了這一關,誰就別想第一口嘗到甜頭。李硯泉將問題凝煉到兩個關鍵問題上:一個是100赫茲,一個是純平。從日本一回來,李硯泉就起草了一個報告,認為海信必須搶先一步,首先在國內推出。他的信心來自于此前一些關鍵器件、關鍵技術的儲備海信已經做了不少,現在要做的不過是集中攻關。1998年初,國內市場出現純平彩電,那家企業(yè)的新聞發(fā)布會向李硯泉拋來一個信號:國內市場啟動在即。由于早有準備,李硯泉帶領技術中心的技術人員,僅用一個月就將純平技術實現產品化。速度如此之快,令那些靠買技術搶市場的企業(yè)大吃一驚。
但李硯泉也提醒,作為技術儲備,一定要看技術的發(fā)展,看它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的走勢;包括菲力浦、東芝、索尼等一些大公司,他們在干什么,干到什么程度了,都要做到心中有數。沒有這種宏觀的、比較全面的對技術走勢的了解,你的技術立項肯定有風險,而且風險還會比較大。
市場的需要和技術本身的生長應該在各自的可行性上結合起來。也就是說,你要策劃一個產品,必須考慮技術和市場兩種可行性
一般而言,新的市場增長點可能通過兩種途徑實現:一是通過對技術本身的開發(fā)和研究,一是尋找市場本身的空白和需求。李硯泉的觀點是:市場的需要和技術本身的生長應該在各自的可行性上結合起來。也就是說,你要策劃一個產品,必須考慮技術和市場兩種可行性?尚行缘降子卸啻?要看對技術的把握和實力,還有就是要對客戶群等市場因素進行測試。原來以為技術開發(fā)就是把東西做出來,而市場推廣就是把東西賣出去,F在不行了,你想做什么,必須先考慮怎么賣。
這個問題由誰考慮呢?李硯泉的回答是立項本身。
李硯泉領導的海信技術中心本身有一個市場部。進入2000年后,他們對市場部的體制做了一些調整,使其功能更細致、完善。他認為,技術中心的這個市場部與集團其他子公司的市場部有著質的不同。子公司的市場部主要是市場營銷,是面向消費者的;而作為技術中心的市場部是面向技術的,資料來源于各子公司的市場信息。兩者的指向也不一樣,一個指向市場前方,一個指向市場后方。
在李硯泉看來,市場部的成立是非常必要的;并且他認為,市場部成立后,效果比較不錯。他說,就運行而言,市場部現有職能的發(fā)揮從兩年前就開始了,只不過當時的功能,如業(yè)務范圍等還有些局限性。現在他們把它的業(yè)務范圍,包括競爭情報分析等專業(yè)系統都建立起來了。他說,這一切面向的都是沒有成型的產品。
市場部成立本身就是技術創(chuàng)新的重要一環(huán),李硯泉對此體會頗深。他說,原來大家都沒注意技術向市場轉化過程中的這個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就像過去企業(yè)里只有銷售公司而沒有市場部一樣。大家光去賣產品了,至于怎么策劃沒人去想。這在計劃體制下問題還不大,反正我按計劃給你做出來,交班走人就行了,至于能否銷得掉那是銷售部門的事,F在既然是市場經濟了,策劃就必須被重視起來,市場部門要考慮怎么說服子公司來生產你推出的東西,銷售部門要想辦法說服消費者買你生產的東西。
據介紹,海信技術中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立項。立項需要的信息量非常大,這些信息有來自市場一線的、有來自整個行業(yè)的,包括這個行業(yè)內部各個公司都在干些什么、干到什么程度,等等;另外如外形、功能、價位等具體產品形態(tài)的信息,都要作一些可行性分析。這些信息要通過各種渠道收集,一旦立項,就把計劃推出來。計劃出來后,市場部的過程監(jiān)控功能要跟上,隨時可能來新的信息,方案可能隨時需要修正,這些都是市場部要做的事情。
市場部的人員由兩部分人員構成,一部分是資深的技術人員,還有一部分是技術經濟、市場營銷、市場分析、投資規(guī)劃等方面的專業(yè)人員。李硯泉說,這是一種管理思想的體現,F在,有人一提管理,往往理解為行政管理,事實上不是這樣,項目的管理和項目開發(fā)本身同等重要,一個項目成功在策劃上,也成功在實現上。所以,李硯泉將市場部定義為一個一個市場研究部門,并賦予它與市場開發(fā)部門同等重要的地位。
李硯泉認為,海信技術中心市場部的成立是很自然的,是基于對整個技術創(chuàng)新體系的認識成立的。他認為,要把技術創(chuàng)新建成一個完整的體系,需要技術與市場之間有一個統領,那就是項目管理。一個項目的成功取決于兩個方面,一個是專業(yè)技術本身,即技術實現的可能性;還有一個就是營銷策劃問題。兩者缺一不可。
李硯泉相信,盡管海信是一個國有企業(yè),可能現在還帶有一些計劃經濟的色彩,但隨著市場經驗的不斷積累,慢慢會有所改善,技術與市場行為方面決不會再出現類似于機頂盒這樣的命運。
據透露,考慮到為高新技術產品尋找出路,海信技術中心正在策劃成立一個獨立的現代化股份制高科技公司。他們認為,讓高科技產品市場化,把技術變成商品從市場上拿回錢來,沒有一個高效的運行模式是很難實現的。
據稱,海信集團將以投資方式進入這個公司,集團將是一個是單純的投資者。李硯泉認為,這種搭車模式也是國有資產退出的有效模式之一。據介紹,公司成立已在操作之中。公司經營將主要以一些新的高科技產品為主,直接面向市場和用戶。